摩托车论坛

搜索
楼主: maomao4058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我的南中国摩旅与易经杂谈(全程连载结束)

  [复制链接]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41#
 楼主| 发表于 山东省 2019-1-22 09:49 | 只看该作者
[color=rgba(62, 62, 62, 0.8)]  此象用了观卦。观是指大风在陆地上巡视而观。风过之处,草木繁盛。意指唐玄宗开创的“开元盛世”。    另一面大风之后,也可能一片萧条。意指安史之乱之后,社会一片萧条。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4858.jpg (21.18 KB, 下载次数: 45)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4858.jp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42#
 楼主|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-1-22 09:50 | 只看该作者
[color=rgba(62, 62, 62, 0.8)]图中有一个女人侧躺在马鞍旁。马鞍本该安在战马上,可是此时却落在地上。旁边还有一套线装书。    这里女人指杨玉环。马鞍指安禄山。线装书即史书,指史思明。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4933.png (55.79 KB, 下载次数: 53)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4933.p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43#
 楼主|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-1-22 09:50 | 只看该作者
[color=rgba(62, 62, 62, 0.8)] “杨花飞”   杨花者,杨玉环也。安史之乱中,玄宗皇帝带着宠妃杨玉环出走长安,逃向四川成都。公元756年7月15日,唐玄宗逃至马嵬驿(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)。随行将士兵变,处死了宰相杨国忠,并强迫杨玉环自尽,史称"马嵬驿兵变"。这就是杨花飞。   “蜀道难”玄宗的外逃之路并不平坦。马嵬兵变时赐死爱妃杨玉环。玄宗本想禅让太子李亨。但此次兵变,太子李亨被认为是主谋,使玄宗大受打击。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,玄宗向南赴四川,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。此后不久,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,是为唐肃宗,改元至德,遥尊玄宗为太上皇。    “截断竹萧方见日”“萧”字去掉草字头,为肃。意指太子李亨在灵武即帝位,称为肃宗。此时叛乱才平息。   “更无一史乃平安”史思明是叛乱的头目安禄山的下属。他在安禄山死后自行在渔阳称帝。后被自己的儿子杀死。他死后安史之乱才算平息。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024.png (24.2 KB, 下载次数: 43)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024.p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44#
 楼主|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-1-22 09:51 | 只看该作者
[color=rgba(62, 62, 62, 0.8)]“渔阳声鼓过潼关”    指安禄山在渔阳叛乱造反,带领叛军打破潼关,一路长驱直入,进逼长安。   “此日君王幸剑山”    唐玄宗为避难,带领杨玉环逃向蜀地,路经蜀境内的剑阁山。幸,临幸,表示路过。    “木易若逢山下鬼”,木易者,杨也,指杨国忠和杨玉环。山下鬼,就是嵬,这里指马嵬坡驿站。   “定于此处葬金环”金环是杨玉环的乳名。金也代表贵重,贵妃也。说明李淳风已经预测到杨玉环将死于马嵬坡。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059.png (34.24 KB, 下载次数: 45)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059.p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45#
 楼主| 发表于 山东省 2019-1-22 09:52 | 只看该作者
[color=rgba(62, 62, 62, 0.8)]第六象:郭子仪重振大唐    郭子仪,山西汾阳人,中兴李唐的关键人物之一,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近乎完美的人。郭子仪的发迹并不是因为他文章诗词写的好,而是由于他个人武艺超强。武则天执政时开设了武举,在武举考试中,郭子仪在马射、步射、平射、马枪、负重摔跤等考核中成绩优良,获得了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,成了一名武官。    从军之后的郭子仪凭借出色的军事能力慢慢熬到了左卫大将军,兼九原太守,朔方节度右兵马使,成长为主持一方军政事务的封疆大吏。就在郭子仪逐渐崛起的同时,大唐的江山却在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危机。   安史之乱中,当时太子李亨跑到远在西北边陲的灵武,在朔方军首领郭子仪的帮助下,在灵武城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登基仪式,是为肃宗。     公元757年,平叛部队收复长安,李隆基得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长安。到公元763年,经过八年艰苦奋战,郭子仪终于平息了安史之乱,再造大唐江山,唐肃宗李亨说“虽吾之家国,实由卿再造”应该是十分中肯的。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157.png (59.39 KB, 下载次数: 40)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157.p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46#
 楼主| 发表于 山东省 2019-1-22 09:53 | 只看该作者
[color=rgba(62, 62, 62, 0.8)] 此象的卦为“剥”,上艮下坤,指山地剥。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237.png (29.03 KB, 下载次数: 36)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237.p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47#
 楼主|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-1-22 09:53 | 只看该作者
[color=rgba(62, 62, 62, 0.8)] 图中画着一个城门,代表都城长安。前面两人手执仪仗,为皇帝开道,后面车上坐着一个人,一人推车,为唐玄宗757年,以太上皇的身份返回长安之象。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308.png (87.19 KB, 下载次数: 43)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308.p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48#
 楼主| 发表于 山东省 2019-1-22 09:54 | 只看该作者
[color=rgba(62, 62, 62, 0.8)]“非都是都”   太子在灵武即位。不是都城的灵武成了国都。   “非皇是皇”   不是皇帝的太子,在灵武称帝为肃宗。  “阴霾既去,日月复光”   安史之乱终于平息了,日月,明皇也,唐明皇也终于回到都城长安。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342.png (27.24 KB, 下载次数: 39)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342.p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49#
 楼主| 发表于 山东省 2019-1-22 09:54 | 只看该作者
[color=rgba(62, 62, 62, 0.8)]“大帜巍巍树两京”郭子仪在此年间,犹如一面巍巍的大旗,指挥官军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,当时东京洛阳是陪都,而长安西京是皇都。   另子在十二地支中为首,故大指“子"。仪式中都会使用旗帜。故大帜,一语双关,专指郭子仪。“輦輿今日又東行”   当长安收复之后,唐玄宗乘车舆从西蜀成都向东返回长安京城。“乾坤再造人民乐”   战乱的平息,唐朝再次稳定也是人民的幸福。“一二年来见太平”    可是完全太平,还需要两年时间。见,现也。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414.png (33.96 KB, 下载次数: 38)

微信图片_20190122175414.p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50#
发表于 辽宁省 2019-1-22 10:03 | 只看该作者
楼主能介绍一下具体路线吗?有走的想法。


------------
发布于摩托迷Android客户端    下载APP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51#
发表于 山西省 2019-1-22 10:03 | 只看该作者
maomao4058 发表于 2018-11-5 23:13
6月15日 2018
《浪迹天涯》(25)从云南富宁到广西崇左

风景在路上,随遇而安,用心感受所见所闻。我也很喜欢这样的旅行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52#
发表于 甘肃省 2019-1-23 06:17 | 只看该作者
maomao4058 发表于 2019-1-22 17:54
“大帜巍巍树两京”郭子仪在此年间,犹如一面巍巍的大旗,指挥官军收复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,当时东京洛阳是 ...

好贴,继续期待i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53#
发表于 河南省 2019-1-23 13:31 | 只看该作者
点赞,佩服楼主。
想问下楼主,我开踏板开5个小时后,右边肩膀就开始疼痛难忍。
一般一天就是150公里左右,平均下来一小时30公里的速度吧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54#
发表于 北京市 2019-1-24 05:37 | 只看该作者
佩服!我单车单人六十岁,准备过年就出发,溜达一下108。


------------
发布于摩托迷Android客户端    下载APP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55#
 楼主| 发表于 浙江省 2019-1-24 08:17 | 只看该作者
豁达男孩 发表于 2019-1-23 21:31
点赞,佩服楼主。
想问下楼主,我开踏板开5个小时后,右边肩膀就开始疼痛难忍。
一般一天就是150公里左右 ...

骑车是个特别简单的事,出门旅行也是非常开心自然的事情。选择踏板,是因为踏板安全,而且能满足我所有的想法。至于骑的累不累,因人而异。我是身体特别异于常人的人,一天可以连续骑车14小时而不感到疲劳,当然中间肯定要歇歇。我已经连续游走全国各地近五年。从来没有因为骑车感到身体不舒服,包括肩膀疼。所以我的经验未必是你的借鉴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56#
发表于 四川省 2019-1-24 12:32 | 只看该作者
楼主解读的《推背图》太精彩了,好喜欢看,请继续解读,谢谢哈!!


------------
发布于摩托迷Android客户端    下载APP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57#
发表于 山东省 2019-1-25 08:39 | 只看该作者
静等下文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58#
发表于 河南省 2019-1-25 14:11 | 只看该作者
看了三天了,留个记号,不丢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59#
发表于 广东省 2019-1-25 15:14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踏板海王星不错好车……楼主好文才……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状态   [当前离线]

2660#
 楼主| 发表于 北京市 2019-1-26 06:50 | 只看该作者
[color=rgba(62, 62, 62, 0.8)]第七象:籓镇割据导致吐蕃入寇中原    安史之乱之后,唐肃宗李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。肃宗原名李玙,曾被封为忠王。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,改名李亨。马嵬驿兵变后,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,领朔方、河东、平卢节度使,负责平叛。唐玄宗则继续西逃,而儿子李亨为百姓所留,与玄宗分道,北上至甘肃灵武。   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,李亨在灵武即位,史称肃宗。其大将郭子仪先后于至德二年(公元757年)6月、10月收复京城长安、东都洛阳。其间唐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:“克城之日,土地、士庶归唐,金帛、子女皆归回纥。”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。    肃宗在位时间并不长,他死后代宗李豫(762年-779年)登上了历史舞台,李豫初名李俶,为唐肃宗李亨长子。    唐代李氏一族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显赫家族。其先祖李弇,陇西人,为汉朝名将李广的十四世孙。在前凉张轨的手下为武卫将军、安世亭侯,五十六岁去世。是李昶的父亲、李皓的祖父、李歆的曾祖父、李重耳的高祖父、李熙的六世祖、李天锡的七世祖、李虎的八世祖、李昞的九世祖、李渊的十世祖、李世民的十一世祖。李皓追尊他为景王。    先祖顺序为李弇→李昶→西凉武昭王李暠(也作李皓)→西凉后主李歆→李重耳→李熙→李天锡(也作李天赐)→李虎→李昞→唐高祖李渊→唐太宗李世民→唐高宗李治→(武后武则天)→李弘 →唐中宗李显→唐睿宗李旦→唐玄宗李隆基→唐肃宗李亨    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九月,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人派60万军队围攻相州,讨伐安庆绪(安禄山的儿子)。参加作战的九节度使中,郭子仪、李光弼战功最多,威信最高,但肃宗不愿把军权交给他们,所以不设主帅,只命宦官鱼朝恩为“观军容宣慰使”,统帅大军、总揽全局。    而当时安禄山旧部史思明也率部13万赶来救援安庆绪。    总的来说,肃宗是位乱世天子,他继承了天宝盛世的成果,在致力平叛的同时尝试解决天宝以来政治、经济体制运作中的各种弊端,并为身后的帝国打下了一定基础。当然,由于他的主要精力在平叛,无法对后宫、宦官势力的膨胀进行限制,反倒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,这是肃宗个人的不幸,也是大唐帝国的悲哀。     从表面看唐朝被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黄巢起义,但最根本的还是发生在玄宗统治时期的安史之乱。而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则是藩镇割据。    藩镇割据不同于一般的割据政权,它表面上听令于中央,但实际上拥兵自重。其实在唐朝中期,藩镇诞生的条件就已经具备了,但是并没有发展成后来无法控制的局面。玄宗在位时期,均田制的瓦解,唐朝特色的府兵制也随之瓦解,进而实行了募兵制。   这个时期,大唐帝国频繁对外发动战争,皇帝热衷于开疆拓土,因此,**开始大量扩充军镇,设立节度使,赋予各州县相应的军事权力,而这其中尤为北方权力的集中更为明显。“安史之乱”的叛乱者之一安禄山就是凭借节度使的身份,拥兵自重而发动叛乱的。虽然他最后被镇压,但是他的势力仍然盘踞在河北三镇。再加上这时唐朝对吐蕃用兵,**便开始对之前的降将进行招抚,将“河北三镇”换成“河朔三镇”,但此地藩镇势力并未根除。据史**载:“以河朔胡汉杂居,风轻文重武,地节度使径自废科,则民晋阶之唯一术为兵。”因此,此地割据越来越严重。到了唐代宗时期,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唐代宗,开始对此地用兵,但都以失败告终。    但这还并不是最坏的,随唐代宗前往平叛的军队发现,自己的军饷还没有割据的军队多,这些节度使的军队生活过得也比自己滋润。于是也一起割据了起来,而与此同时,安史之乱使朝廷不再信任武将,于是朝廷将军政大权移交给宦官,因为皇帝现在宁可信任自己身边的人,也不再相信武将了。然而藩镇割据导致安史之乱,为何平叛后唐朝还增加藩镇数量?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唐朝**招降纳叛,无法管控手下的叛将,必须利用他们,去对抗其他反叛军,同时在唐朝周边,局势一样不容乐观。边疆戍边的节度使勾结回纥和吐蕃等少数民族,使唐帝国内外交困,而朝廷为了保卫首都,又部署了大量的军事藩镇,如此恶性循环,使唐帝国走入了死胡同。     而且,藩镇割据越来越向着割据政权那样,开始“子承父业”。在藩镇割据最为严重的时候,中原大半江山实际上已经不在唐帝国的实际控制范围里了。这时,朝廷想出了一个万全之策:实行“以藩治藩”。朝廷想的很好,让自己不信任的平叛军与反叛军打得昏天黑地,到时候自己再坐收渔翁之利。但是结果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,因为各地节度使打着打着就纷纷割据称王了。再到后来,不受控制的反叛军包围了首都长安,朝廷本以为可以殊死一搏,但是守卫朝廷的军队觉得大唐已无力回天,纷纷各谋生路,回过头来把长安抢劫一空。自此,“五代十国”便形成了。第七象就是讲的就是唐代宗中年间,籓镇割据,吐蕃入寇中原的悲剧。

微信图片_20190126144951.png (17.96 KB, 下载次数: 34)

微信图片_20190126144951.png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中国摩托迷网

GMT, 2024-6-9 09:12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